当前位置: 硕博英才网 > 海外优青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2025年诚邀全球英才依托申报海外优青项目(新增批次)

信息来源: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作者:硕博英才网发布时间:2025-08-20 15:47

一、项目定位

为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吸引更多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启动2025年新增批次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报工作。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申报条件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9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等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

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限项要求

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对于已申请2025年度上半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因时间结点原因导致不符合当时申请条件、但符合新增批次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新增批次项目;其他申请人不得在新增批次重复提交申请。

已申请2025年度其它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的,不得在新增批次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截止时间

请有意向依托我单位申报优青(海外)项目的青年学者于9月8日前在线提交申请书及附件材料,我单位将于9月15日前审核提交。

三、重点领域和方向

01材料极限特性与构效关系

纳米金属材料,先进炭材料,低维材料,特种功能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材料电子显微学,结构与性能表征等

02材料环境交互作用与使役安全

腐蚀科学与防护,生物医用材料,材料力学行为,材料疲劳与断裂,材料使役行为,无损检测与评价等

03高性能结构材料

高温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铝合金,非晶合金,高熵合金,铝基复合材料,碳基复合材料,稀土钢,特殊钢等材料及部件制备技术

04面向“双碳”战略的新材料新技术

新型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太阳能高温集热材料,氢能“制储输用”,宽温域储能,固态相变制冷,温室气体捕获与转化用新材料新技术,材料高值循环再利用等

05面向信息领域的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

低维碳基材料,二维半导体,磁性材料,量子材料,柔性电子器件,铁电存储器件,芯片级热控元件,高纯金属等

06材料研究新范式

AIfor材料(材料人工智能),计算材料学,计算和数据驱动材料设计,材料机器学习,材料数据库等

四、工作待遇

高起点稳定岗位

对入选者聘至正高级岗位

(研究员、事业编制)

高标准薪酬待遇

提供本地区有足够竞争力的协议薪酬,缴纳高额六险二金;

高投入科研经费

提供870-107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支持;

高保障安居生活

个人安居补助及奖励220万元,

首套住房补贴100万元;

协助解决配偶工作与子女入学问题;

高配置科研条件

提供办公用房、科研实验场所,提供奖励性招生指标、协助招聘团队成员;

高精尖地方支持

推荐认定为沈阳市C类人才,享受相关人才政策及沈阳市人才贡献专项奖励。

【备注:上述科研经费及补助等含国家、中国科学院和地方支持,地方支持及补贴以地方最新规定为准。】

五、申报方式

欢迎有意向依托我单位申报优青(海外)项目的青年学者,发送简历及代表性成果证明至联系人邮箱,邮件主题请以“姓名-研究方向-硕博英才网”命名,邮件内建议注明微信号以便联系。

联系我们

联系人:张老师

电子邮箱:yzhang@imr.ac.cn

微信账号:IMRRSRC

联系电话:024-83978240

六、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是中央直属的事业单位。创建者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先后有25位院士在所工作,现有工作人员20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7人,汇聚国家各类人才计划入选者百余人。

金属所是涵盖材料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研究的综合型研究所,拥有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和师昌绪先进材料创新中心等国家级科研平台。研究领域包括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以及生物和能源材料等,涵盖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加工、组织结构表征、理论与计算模拟、材料人工智能、性能评价、腐蚀与防护、使役行为分析等。

金属所已累计取得科技成果奖400余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别奖项100余项,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近年来,承担并高质量完成了载人航天、大飞机、航空发动机、跨海大桥、高速铁路、三峡工程、核能工程等重大工程中的关键材料技术攻关任务,解决了装备制造、能源、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医疗、国家安全等战略性支柱行业的材料技术难题,为“奋斗者号”深潜器、系列“嫦娥”探测器、“祝融”探火、“问天”空间站、大型盾构机、四代核电装备和海洋工程等提供系列关键材料保障;在纳米金属、碳纳米材料等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在世界材料领域保持了一席之地。

2015年,金属所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拥有完整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现有在学研究生1400余人,1个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科学与工程,1个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二级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腐蚀科学与防护1个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

原文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Ga2fMUhkuS1X65FMjtwpMA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shuobojob@126.com。

微信公众号

关注硕博英才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硕博社群

更多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