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农业大学2025年全球诚邀英才依托申报海外优青(新增批次)
一、项目简介
为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启动2025年新增批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报工作,诚邀全球英才依托吉林农业大学申报。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国家资助模式
1.资助强度:100-300万元。
2.资助期限:3年。
三、配套经费支持与待遇
科研经费
提供科研启动及仪器设备配套经费100-200万元。
购房补贴及安家费
80-150万元
薪资待遇
年度薪资50万元。其中包括工资、人才特殊津贴、教学科研奖励绩效等。
其他支持政策
1.事业编制,根据实际情况聘任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2.提供所需的办公和科研场所;
3.协助组建人才团队,配备工作助手;
4.协助申请“吉享卡”;
5.在落户、配偶就业、子女就学、就医出行等方面争取更多省级优待政策;
6.协助申请省内各类人才资助资金;
7.提供人才周转公寓房一套。
特别优秀者相关待遇一事一议。以上未尽事宜参照《吉林农业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四、申请人条件
(一)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5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5年9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不适用于通过中外联合培养方式取得海外博士学位的情况);
在海外工作期间,同时拥有境内带薪酬职位的申请人,其境内带薪酬职位的工作年限不计入海外工作年限。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4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并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二)限项要求
执行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相关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对于已申请2025年度上半年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因时间结点原因导致不符合当时申请条件、但符合新增批次申请条件的,可申请新增批次项目;其他申请人不得在新增批次重复提交申请。
已申请2025年度其它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的,不得在新增批次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五、申报渠道
制作、发送简历
1.简历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学习工作经历、主要学术贡献等;
2.致电联系人,或将个人简历及相关佐证材料发送至人才工作办公室联系人指定邮箱。
等待学校反馈
学校将在收到简历材料后,第一时间与您联系,商议进一步事宜。
系统申报
符合条件的申请人,按照项目指南要求,与吉林农业大学签订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协议,并访问https://grants.nsfc.gov.cn/,点击“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依托单位系统”进行申报,申报截止时间为2025年9月10日。
六、学校简介
吉林农业大学坐落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是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A类),吉林省人民政府与农业农村部合作共建大学,吉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工程院共建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吉林研究院”建设依托单位,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111”计划)省属高校,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首批99所国家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首批100所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设有23个学院,1个直属教学部门和1个研究生院。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省属院校中最早获得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拥有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和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委级重点学科,13个省级特色高水平学科和2个吉林省“世界一流学科培育计划”立项建设学科;植物学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环境与生态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JilinAgriculturalUniversity
学校现有教职工1770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获得者29人,国务院特贴专家3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7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8人。吉林省“长白英才计划”15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8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66人,吉林省政府参事2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吉林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3个、“黄大年式科研团队”1个。2018年获批“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
作为吉林省顶级新型研发机构,现代化大农业战略性科技力量——三江实验室的依托建设单位,学校瞄准国家和区域重大需求和产业共性关键问题,构建了以34个国家部委级科研平台为引领,91个省级科研平台为依托,与全产业链协同对接的创新矩阵,全面打造农业领域科技创新策源地,为吉林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全面振兴率先实现新突破贡献智慧和力量。“十四五”以来,承担科研项目2244项,科研经费达到8.53亿元。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我省省属高校获国家科技奖一等奖零的突破。获省部级奖励108项,省科学技术奖获奖数量和质量连续多年位居省属高校首位。在Science、Microbiome、光明日报等国内外高水平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755篇。主办专业学术期刊4种,其中《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经济动物学报》《菌物研究》分别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Scopus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农林类核心期刊;《家政学刊》为我国第一个家政学专业学术期刊。学校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与60余家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国内布局建设了乡村振兴试验站、校地企研发中心、科技小院等一批特色乡村振兴示范服务基地,形成了以校地合作的“安图模式”、校村合作的“民乐模式”、校企合作的“博瑞模式”、精准扶贫的“好田模式”、科技帮扶的“靖宇模式”和国际合作的“赞比亚模式”为标志的科技服务体系,累计创造技术增收180余亿元,荣获省政府首批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单位)。学校与省农业农村厅联合成立首家吉林乡村振兴研究院,与省农业农村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成立吉林省乡村振兴学院,与吉林省总工会、长春市总工会等单位联合成立了吉林省新农业工匠学院和长春乡村工匠学院,为服务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学校扶贫模式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大典型”。学校李玉院士荣获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并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接受习近平总书记颁奖。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国、意大利、赞比亚等31个国家和地区的99所院校、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是“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中方成员高校,“‘一带一路’南南合作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理事成员单位,中非绿色农业发展研究中心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院校。与意大利卡麦利诺大学、美国西肯塔基大学联合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在赞比亚大学建立“中赞学院”,开展境外办学;在莱索托合作举办莱索托国立大学农业科技孔子学院。是吉林省第一所开展国家级援外培训的省属高校和第一个开展国家“走出去”境外人力资源培训单位。代表国家援建的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被誉为“南南合作典范”。
学校占地1325.03公顷,其中,校园占地面积347.62公顷,教学、科研基地977.41公顷,校园建筑面积57.86万平方米,资产总值33.9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87.84万册,电子图书141.69万种。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明德崇智厚朴笃行”的校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特色办学之路,培养和造就了包括吉林省省属单位首位院士在内的17万余优秀学子。学校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标兵、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4个党支部被评为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七、联系我们
吉林农业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
(人才政策咨询)
联系人:谭老师 徐老师
邮箱:tancen@jlau.edu.cn
座机:0431-84533393
吉林农业大学科技管理处
(项目填报咨询)
联系人:魏老师
邮箱:weiyifan@jlau.edu.cn
座机:0431-84532857
原文出处:
https://mp.weixin.qq.com/s/wwnSRbopriGs1TH8PpMdnA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shuobojob@126.com。
微信公众号

关注硕博英才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硕博社群
- 博士交流群:32805967
- 北京硕博交流群:290718865
- 上海硕博交流群:79953811
- 天津硕博交流群:290718631
- 重庆硕博交流群:287970477
- 江苏硕博交流群:38106728
- 浙江硕博交流群:227814129
- 广东硕博交流群:227814204
- 湖北硕博交流群:326626252
- 山东硕博交流群:53955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