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交通大学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2020年度人才引进公告
华东交通大学是一所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与江西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江西省重点加强建设高校,博士学位授权单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近2000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余人,正副教授590余人。拥有“双聘”院士、“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井冈学者”特聘教授、“双千计划”人选、“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等省部级以上优秀人才170余人次。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创新团队。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始建于1979年,原为机电工程系,伴随学院发展壮大,由系变院,几经更改,于2016年5月为突出学校“以交通为特色,轨道为核心”的办学特色,经学校批准更名为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学院现有7个系部、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研究所、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实验室。共有6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为江西省一流专业、江西省第一批本科特色/品牌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车辆工程”为国家一流专业、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江西省一流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为江西省一流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为江西省一流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是截止到目前江西省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唯一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在校本科生2000余人,在读统招硕士250余人,在读博士10余人。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目前已经构建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和“交通运输工程”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涵盖了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机械”、“交通运输”、“能源动力”3个专业学位招生类别,具有在“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两个一级学科招生培养博士研究生资格。“机械工程”学科为江西省高校“十一五”和“十二五”重点学科,同时为江西省机械工程学科联盟盟主单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30人,其中博导6人,教授22人,副教授43人,博士61人。教师队伍中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5人、江西省优秀教师1人、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江西省“双千计划”人才3人、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2人、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3人、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杰出青年)6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创新团队1个。
学院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中国农业科技二等奖1项,以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科技成果奖、教学成果奖27项、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2项。近5年,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80余项,江西省、铁道部等省部级科研项目70余项,为行业和地方的经济建设做出了较大贡献。
学科简介
一、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为“十一五”、“十二五”江西省级重点学科、“十三五”江西省机械工程学科盟主,经过二十多年建设与发展,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和铁路装备行业,形成了四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和较为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学科方向与特色如下:
(1)针对农产品产后分选技术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开展了水果内部品质光电检测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智能装备研究,研发的国产化柑橘类皮厚水果光电分选装备、山地果园机械等广泛应用于赣南脐橙等水果主产区,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部分国际领先,替代进口,提升了水果的商品化价值。
(2)针对轨道车辆运行品质问题,开展了轨道车辆轮轨关系、系统动力学和运维技术研究,建立了轨道车辆轮轨摩擦磨损、滚动接触疲劳和运行品质评估等研究方法,解决了京津、武广线和地铁车辆等车轮踏面镟修后车体运行失稳问题,改善了车辆运行品质,丰富了车辆运维标准体系。研发的轨道车辆诊断系统、在线状态感知等装备,广泛应用于中国中车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等企业。
(3)针对智能制造领域,开展了机电液系统集成控制、产品设计和热力耦合模型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出了多学科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研发的消防水炮自动灭火装备、制动梁端轴自动焊接机以及数控加工装备等系列机电液产品,授权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形成了机电液联合控制专利群,广泛应用于智能制造行业以及铁路系统。
(4)开展了载荷顺应性设计、拓扑结构优化、稳健设计、并联机构误差控制等基础理论和方法研究,广泛应用于复杂机械系统、工程机械、盾构机和TBM掘进机。开发的推进机构载荷顺应性及环境适应性试验研究平台,广泛应用于铁路隧道集团和工程局等铁路企业,提高了盾构推进机构设计效率和节省了生产成本。
(5)针对汽车工程领域,开展车辆安全与检测、汽车电器与电子控制、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及控制、电动汽车动力学及控制、智能电动汽车与智能交通系统等相关技术研究。
形成了以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牵头,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为主体的学历、职称、年龄层次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拥有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带头人、“赣鄱555人才”等省级人才20余人,省级以上优势科技创新团队3个。
拥有较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平台。拥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个、江西省本科品牌专业1个、江西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条件平台9个。
具备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能力。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及省部级以上课题160余项,学科经费达94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参与)、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中国铁道科技成果二等、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奖励2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成果转化20余项,出版教材、专著50余部。近5年发表SCI/EI论文200余篇。
二、仪器学科
“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源于我校上世纪九十年代成立的检测技术与智能诊断研究所,2002年测控技术与仪器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014年获批“江西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申请工程教育认证获得受理。2005年获“精密仪器及机械”硕士授予权,2010年获得“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目前为华东交通大学校级重点学科。学科传承发展至今,研究领域已经从传统的设备故障诊断,拓宽到智能诊断技术、光电检测技术、新型传感与信息处理、轨道交通装备与控制。本学科的发展定位为:以交通装备检测与诊断为发展方向,致力于无损检测和智能诊断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结合国家和江西省地方社会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运输事业的高速发展,对无损检测技术与装备、状态监测与智能诊断、新型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铁路专用装备研制及其控制等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领域的关键技术进行科技创新,并在智能快速检测仪器及自动化安全监测装置等技术领域进行集成与示范。
目前,该学科共有教授6人,副教授10人,教师队伍中70%具有博士学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含多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省高校学科带头人在内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较合理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队伍。近5年,主持有国家级课题10项,省部级课题12项。
三、交通运输工程学科
“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机车车辆系和同济大学铁道工程专业。2000年获“载运工具运用工程”硕士点,2006年获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获批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交通运输工程为十二五江西省高水平学科。十三五江西省“双一流”学科-优势学科。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全国前1/3;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学科排名中并列全国第10位。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方向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江西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科技创新人才,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等研究人员,已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研究队伍。拥有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运维安全保障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载运工具与装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省载运工具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主要研究方向有载运工具关键零部件结构疲劳强度、可靠性、动力学分析;机械变形板料连接;车身轻量化关键技术研究等。
科研团队介绍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装备
机电一体化技术及装备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
本团队长期致力于农产品光电检测技术与智能装备、林果园智能化生产管理技术及装备、铁路智能检测仪器等方面的研究及其应用推广。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它科研项目1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近5年,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EI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1.农产品光电检测技术与智能装备;2.林果园智能化生产管理技术及装备;3.铁路智能检测仪器。
二、智能诊断与健康维护
智能诊断与健康维护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高级工程师1人,讲师3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本团队长期致力于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健康维护、新型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及其应用推广。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其它科研项目15项。研究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30余项。近5年,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11篇,EI论文16篇。主要研究方向:1.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2.设施安全与健康维护;3.现代检测技术。
三、轨道车辆运维技术与安全保障
轨道车辆运维技术与安全保障科研团队现有专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9人,讲师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8人。本团队长期致力于轨道车辆轮轨关系问题、列车动力学问题、列车运行品质评估方法以及轨道车辆运维装备等方面的研究及其应用推广。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其它科研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近5年,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12篇,EI论文23篇。主要研究方向:1.高速列车转向架服役健康与安全研究;2.高速列车运行品质分析与评价;3.高速列车运维安全装备研发。
四、机电液产品设计及系统集成
机电液产品设计及系统集成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实验师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4人。本团队以液压、纯水及磁流体为传动工作介质,采用机电液联合控制技术、流场及电磁场仿真技术、多学科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和各类实验手段开展磁流变智能器件、高速精密数控车床、工程机械、消防水炮、水下焊接设备等机电液产品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应用推广。研究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江西省技术发明三等奖各1项。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项,其它科研项目22项;授权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102项;发表核心以上期刊论文120篇,其中SCI检索20篇,EI检索30篇。主要研究方向:1.磁流变智能器件及结构;2.数控机床技术及应用;3.水辅成型及水下焊接技术。
五、载运工具关键零部件强度及可靠性
载运工具关键零部件强度及可靠性团队现有专职教师6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3人。该团队中成员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江西省创新驱动“5511”工程科技创新人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青年科学家培养对象等各种荣誉。本团队长期从事载运工具关键零部件计算机辅助工程、载运工具强度优化设计研究、机械变形板料连接技术、载运工具中的新材料、新工艺等方面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0多项,研究成果获江西省科技进步奖2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EI检索20多篇。主要研究方向:1.载运工具关键零部件计算机辅助工程;2.机械变形板料连接技术;3.载运工具中的新材料、新工艺;4.柔顺机构学、结构优化设计。
六、复杂机械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
复杂机械系统设计理论与方法团队(简称机械设计团队),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试验师1人。骨干成员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省优秀教师及省优秀教学名师1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人。本团队长期致力于工程机械和机器人技术及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近5年来共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7项,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其它科研项目近10项。研究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8篇,EI论文10篇。服务于中车等企业,转化科技成果3项。主要研究方向:1.机构学与机器人技术研究;2.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
七、汽车新技术及应用
汽车新技术及应用团队依托汽车工程系(汽车技术研究所)的多年积累而构建,现有成员7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具有博士学位成员5人。经过多年的坚持及发展,围绕汽车的教学和科研成绩不断积累,师资逐步加强,科研团队组建时机成熟。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其它科研项目近20项。研究成果获得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近5年,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20篇,EI论文40余篇。团队成员还指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活动,获得了国家级奖励7项,省部级奖励40余项。此外,我院为江西省汽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并先后与江铃股份、江铃新能源、江铃改装、百路佳客车、格特拉克等多家汽车相关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或开展了其他形式的合作。主要研究方向:1.汽车安全与检测;2.电动汽车及智能化;3.汽车现代设计技术及应用。
人才引进计划
一、博士引进计划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仪器类(偏电) | 2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1 | |
机电工程 | 电子工程、自动化 | 2 | |
智能制造 |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2 | |
车辆工程 | 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 2 |
(对业绩特别突出的优秀博士,可不受学科、专业及需求数量限制)
二、待遇及政策
高水平博士
1.副教授绩效工资待遇起(三年),可申报参选年薪制,年薪为20万-30万;
2.住房补贴、安家费60万;
3.科研启动经费20万以上;
4.前三年享受每月博士津贴800元,合计2.88万。
优秀博士
1.副教授绩效工资待遇起(三年),可申报参选年薪制,年薪为20万-30万;
2.住房补贴、安家费40万;
3.科研启动经费20万以上;
4.前三年享受每月博士津贴800元,合计2.88万;
5.相对紧缺学科的,其住房补贴、安家费上浮15%;
6.优秀海归人才,其住房补贴、安家费上浮20%。
其他政策
子女教育方面享受学校子女入学优惠政策,华东交大附属子弟学校是教育部认定的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学校特设教工子女班,小班精品化教学质量高;提供过渡性住房一套;入校后可申报校内“天佑人才培养计划”,申报参选年薪制。
特别优秀人才实行30-160万年薪制,顶尖人才实行一人一议!
三、应聘及联系方式
(一)应聘时间
公告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招满即止。
(二)应聘方式
应聘者将简历及重要科研成果汇总为PDF文档(或打包压缩成一个文件包),发送至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涂老师邮箱jidian@ecjtu.edu.cn;同时发送至华东交通大学人事处的招聘邮箱:rscecjtu@126.com,电子档PDF和邮件主题样式名称为:XXX专业+XXX学位+应聘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XXX岗位+硕博英才网。否则视为无效。个人简历应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各学历层次毕业院校、所学专业、最高学历学位毕业时间、发表论文情况、课题研究情况等关键信息。
(三)联系方式
学院联系人:涂老师
学院招聘邮箱:jidian@ecjtu.edu.cn
涂老师联系方式:0791-87046108、18296166796
人事处联系人:蒋老师
Email:rscecjtu@126.com
联系电话:0791-87046804、13755794880
华东交通大学网址:http://www.ecjtu.edu.cn
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网址:https://me.ecjtu.edu.cn/main.htm
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东大街808号
邮编:330013
原文出处:
https://me.ecjtu.edu.cn/2020/0306/c3050a79079/page.htm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文/图等稿件,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及方便产业探讨之目的,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等事宜,请与我们联系。邮箱:shuobojob@126.com。
微信公众号
关注硕博英才网官方微信公众号
硕博社群
- 博士交流群:32805967
- 北京硕博交流群:290718865
- 上海硕博交流群:79953811
- 天津硕博交流群:290718631
- 重庆硕博交流群:287970477
- 江苏硕博交流群:38106728
- 浙江硕博交流群:227814129
- 广东硕博交流群:227814204
- 湖北硕博交流群:326626252
- 山东硕博交流群:539554015